战争的真相(二战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战争的真相,以及二战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本文目录清缅之战真相战争期间,炸碉堡究竟有多难《战争之王》的背景资料、图片、历史背景、拍摄花絮有哪些辽沈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战争的真相,以及二战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清缅之战真相
  2. 战争期间,炸碉堡究竟有多难
  3. 《战争之王》的背景资料、图片、历史背景、拍摄花絮有哪些
  4. 辽沈战役真相
  5. 二战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清缅之战真相

清缅之战,双方直接交手时间长达7年,冷战19年,总共持续了26年。乾隆皇帝其间曾组织过四次远征缅甸的战役,但都被缅甸击退,虽然最后是缅甸一方主动表示投降称臣,但其结果对于乾隆而言“虽胜尤败”。毕竟,这次清缅之战中,清军损失上万人,耗银900多万两。其中因这场战争而死的人中,还包括湖广总督刘藻、云贵总督兼任兵部尚书明瑞、总兵吴士胜、副将军阿里衮、水师提督叶相德、乾隆小舅子傅恒这些影响力不凡的大人物。

战争期间,炸碉堡究竟有多难

没多难,关键得看你装备行不行,如果武器落后,那么即使是鬼子薄薄的炮楼也得拿命去塞炸药包,最后还不一定能炸掉。如果武器先进,即使是苏军在塞瓦斯托波尔深入地下30米的钢筋混凝土海防工事,也只需要德国人用一发古斯塔夫的巨型炮弹就能轻松解决。(抗战打鬼子炮楼)

(古斯塔夫大炮,口径800毫米)(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中苏军被古斯塔夫大炮摧毁的碉堡

所谓碉堡说白了就是一种坚固的军事建筑物,在应对轻武器攻击时可以抵挡一阵,而在面对重武器,特别是大口径火炮时,也只是脆皮烤鸭一只,分分钟被吃掉。冲绳岛海战时,日本据险死守在冲绳岛上布置了各种错终复杂的明堡和暗堡以及火力点工事,然而最终结果是什么?在美军各种大口径的舰炮和数百公斤航弹的狂轰滥炸下,这些碉堡基本是塌的塌,毁的毁,最后在美军火焰喷射器的照顾下很幸运的成为了天然埋尸坑。所以对于火力优势一方,炸碉堡并不难,只是消耗弹药多少的问题罢了。而到了现代,随着各种高科技武器的出现,碉堡就显得更加不堪一击了,为了对付越来越深的地下碉堡,各国纷纷都推出了钻地弹套餐。1999年,美军炸毁我南联盟大使馆的“杰达姆”炸弹就是一种典型的钻地弹,当时它足足穿过了五个楼层才在地下室爆炸,可见其威力之大。而美军目前装备最多的“宝石路”Ⅲ激光制导钻地炸弹可以穿透6米的钢筋混凝土层和40米的普通泥土层,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这种炸弹摧毁了伊拉克众多的地下碉堡,其中一处还是萨达姆经过特别加固的底下宫殿。(美军GBU-39小口径钻地弹)

而美军最新研制的采用镍钴钢合金弹头的“巨型MOP钻地弹”更是能够钻透60米的钢筋混凝土层,对坚硬岩石层的穿深也能够达到40米,普通碉堡在它面前真的只能算是一个玩具。而在钻地弹的研究装备上,我国并不落后美国,目前曝光的最新的东风-15C型钻地导弹,采用钨合金材料外壳弹体,内部装填高能炸药并且有钻地助推火箭,据悉其可以钻透25米的钢筋混凝土层和16米的坚硬花岗岩层,绝对是炸碉堡,毁工事的不二利器!炸碉堡就是两个字:soeasy!

《战争之王》的背景资料、图片、历史背景、拍摄花絮有哪些

电影《战争之王》真实故事原型是VictorBout。影片中的尤里奥涅夫的原型就是臭名昭著的军火贩子维克多鲍特,原KGB成员。

VictorBout曾被称为“死亡批发商”,他的公司职员超过300人,拥有约40架货机,他所拥有的“安”式运输机的数量是世界上最多的。

1992年,25岁的布托得到了第一桶金子。他借了12万美元买了三架“安”运输机,开始在莫斯科四处飞行。

1993年,他将业务迁往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在那里,他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一个机场租用运输机,建立了一家进出口公司。

在短期内,布托的公司赢得了一份“正式合同”,为比利时驻索马里维和部队提供武器。为了进一步扩大在非洲的存在,布托在利比里亚成立了阿尔萨斯航运公司。

按照“卖钱”的原则,向非洲国家出售自动步枪、步枪手榴弹、机关枪、火箭发射器和其他武器。布托的“触角”几乎遍及非洲的每一个角落。

安哥拉、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赤道几内亚、卢旺达、肯尼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南非、斯威士兰、苏丹和乌干达等,只要有战争,布托夫人就像苍蝇一样飞来飞去。

布托因违反联合国武器禁运而成为国际刑警组织的目标。与此同时,联合国观察员已经将布托作为目标,指责他向安哥拉、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走私大量违禁武器。

联合国安理会的一份报告描述了布托如何使用至少5个别名向非洲走私武器,如“维托·弗拉利维克·布托”、“维托·布托”和“维托b”。

扩展资料:

本片拍摄于2004年,在四年后的三月,鲍特在泰国被捕,被关押于曼谷特殊监狱。他精通六国语言,其中包括汉语。

但片中凯奇在中国边境说的那句中文可不怎么流利。电影的开篇,以一枚弹头为视角,讲述这枚弹头从制造到售卖到上膛到发射的过程,实在震撼。

不过是一些金属,一点儿粉末,放一块儿就成了不长眼的杀人凶器,一个生命转瞬凋零,一个家庭霎时瓦解。

电影拍摄背景:

在20世纪末,当美苏冷战结束时,另一场噩梦出现了。仅在乌克兰,从1982年到1992年,就有价值3200亿美元的武器流入黑市,由中间商和军火商卖给饱受战争蹂躏的第三世界国家。

军阀、商人、国际犯罪集团,甚至美国政府本身都卷入了涉及巨额股份的军火交易,形成了复杂而令人兴奋的利益网络。

但在此之前,从未有一部电影像《战争之王》那样如此接近并揭示了武器交易的真相和内幕,也从未像《战争之王》这样毫不掩饰地扮演了美国人的角色。

结果,由于敏感的题材,这部电影很难找到美国投资者,而且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才拿到钱。最终,在这部4200万美元的独立电影中,几乎没有投资者在美国,所有的资金都来自海外

辽沈战役真相

主要分为3个方面:

在东北战场,解放军的整体实力要略高于国民党军,国民党军人数为55万人,且龟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座城市中;解放军人数为103万人,占据了东北97%的土地。

如果不及时歼灭东北的国民党军,让其逃回关内,与华北的傅作义集团汇合,则长江以北的国民党军实力会大大增强,解放军再想打大规模的歼灭战会变的非常困难。

东北的煤、铁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拿下东北,可为全国战场提供源源不断的战争资源,同时,东北也是中国的粮仓,提前解放东北,其他战场的粮食供应就有了保障。

二战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多人将敦刻尔克的黑锅,扣在希特勒一人头上。

这是不对的。

原来元首是背锅侠:停止进攻敦刻尔克并非希特勒一人主张

希特勒在二战中的战略,是有对有错。

德军初期的一系列胜利,几乎都是希特勒坚持的结果。

比如法兰西战役之前,德国最高统帅部的将军们,他们的计划是一战施里芬计划的翻版。

将军们要求强攻马奇诺防线,预计伤亡50万德军才能有所突破,然后快速南下,消灭法国,再回头对付苏联。

但希特勒认为这个计划是荒唐的,必然重复一战的惨败。

马奇诺防线非常坚固,英法联军又集中上百万大军驻守,德军根本不可能突破。

况且,英法荷比联军无论兵力还是坦克的数量甚至质量,都强于德军。

如果大家硬碰硬,德军根本没有胜利的把握,甚至可能直接在马奇诺防线下溃败,之后被敌人一路杀到柏林。

很多人认为希特勒是狂人智障,其实这绝对是误解。

事实上,作为精英辈出的德国的元首,希特勒自然拥有远远超过普通人的才能。

希特勒具有非常惊人的领悟力、分析力、判断力,以及很强的领导力和煽动力。

大家看看希特勒身边人的回忆录就知道,他绝非常人。

此时,一个名不见惊传的人物埃里希·冯·曼施坦因,提出了镰刀闪击的方法,提出从阿登山区绕行,以装甲部队高速穿越,突破联军的方向。

但当时装甲部队是新事物,闪电战更是新事物,以庞大的装甲部队迅速穿越地形复杂的森林地域几乎是无稽之谈,从没有人这么做过。

将国家的命运投入一种新式战法,这同赌博有什么不同。德军统帅部对其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奇谈怪论。

于是,曼施坦因的计划没有被将军们重视。

由于曼施坦因不断游说,他还被当做“不顾一切往上爬的军官”,被发配到最保守的一个老将军麾下任职。

此时,希特勒听到了曼施坦因的方案,立即面见他。

曼施坦因回忆,他详细介绍了1个多小时,刚停下来,希特勒一句话就讲述了他的计划本质。

曼施坦因大为震惊,认为希特勒具有极高的领悟能力。

随后,在希特勒的不断推动下,镰刀闪击方案终于被认可,连最保守的德国将军也认识到一旦成功的巨大意义。

结果,德军就是由此获得法兰西战役的大胜。

敦刻尔克停止前进的命令,究竟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是德军高层的统一观点,希特勒只是其中一人而已。

第一,停止前进是A集团军司令龙德施泰特直接下达的命令

希特勒直接下达停止向敦刻尔克的命令,是5月24日。

但前一天,A集团军司令龙德施泰特已经命令主力,务必在次日停止前进。

换句话说,在希特勒下命令之前,一线将领就已经下达了命令。

即便希特勒没有下令,德军也会停止前进。

第二,德军高层有争论,但一线指挥官支持希特勒。

在希特勒下达停止命令前进之后,陆军参谋长哈尔德却对龙德施泰特下达了继续前进的命令。

这很正常,因为德国最高统帅部开始并不把希特勒放在眼里,经常和他作对。

那么,一线将领如龙德施泰特接到了前进和停止两个命令,他完全可以选择继续前进,他不承担任何责任。

但是,龙德施泰特选择赞同希特勒的命令,停止前进。

更夸张的是,龙德施泰特选择不将参谋长哈尔德的命令下发,直接扣住了。

说明龙德施泰特的想法和希特勒一致。

第三,龙德施泰特具有完全的指挥权。

德军是职业化非常高的军队,一线指挥官明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龙德施泰特掌握着A集团军一切,所有命令都必须经过他的判断执行。

所以,龙德施泰特其实比希特勒和德军最高统帅部具有实权。

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约德尔回忆:元首实际上决定权交给了A集团军群。

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也回忆:25日会议上,元首说已经将西线作战的指挥权交给了A集团军群,也就是交给了集团军群司令官龙德施泰特。

无论龙德施泰特怎么决定,无论德军高层还是希特勒,都是无法干涉的。

第四,停止前进也并不是龙德施泰特一个人的观点

同龙德施泰特的观点一致的,有很多人。

早在命令下达前1天,第4集团军司令官克鲁格将军就建议龙德施泰特:机械化部队必须停止前进。

为什么呢?

因为当时德军装甲部队确实有很大威胁。

当时德军装甲部队前锋杀到敦刻尔克,侧翼却仍然有联军的大部队。

如果联军不是陷入彻底的溃败,而是果断出击袭击德军装甲部队薄弱的侧翼,德军先锋反而会被切断和后续部队联络,遭到重创。

另外,德军装甲部队损失过大,战斗力锐减,而德军步兵速度赶不上,一时靠不上来。仅仅依靠的军装甲部队,恐怕难以完成对敦刻尔克的猛攻。当时德军装甲部队已经损失了百分之五十的坦克,弹药和燃料也缺乏,这里地形又非常复杂,强攻难度很大。

更关键的是,敦刻尔克有40多万英法联军,包括英国人在内没有人认为能够将这么多人迅速撤走。

连丘吉尔也认为,能够撤退几万人就是很不错的了。

同时,英吉利海峡还有德国空军戈林宣布可以封锁,那么德军修整几天等待步兵赶来,也是没有关系的。

可以这么说,希特勒赞成停止进攻,但大部分德军将领也是赞成的。

这主要是战场的情况大部分陷入迷雾中,依靠不全面的资料很容易出现误判,不是我们这种事后诸葛亮。

曼施坦因也说:希特勒在敦刻尔克城外停止装甲兵的前进,固然是犯了一个致命的大错误。但是在当时,任何将领却很难认清这一点。因为从滩头上所留下来的装备数量看来,足以使任何人都很难相信英国人撤走部队,会有那样大的成功。

只是,德军战败以后,德国将军基本都把责任推给希特勒,以掩饰自己的判断失误。

毕竟希特勒已经死了,你就老老实实背黑锅吧。

关于战争的真相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jiufaka.com/15432.html